當前頁面: 首頁 > 行業動態行業動態
來源:中國化工報
中國農藥工業的發展史,就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個縮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農藥工業經過艱苦拼搏、開拓進取,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歷經了初創、調整、發展,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百年風雨歷程,取得了輝煌成就。
目前,我國農藥工業已形成包括原藥生產、制劑加工、科研開發和原料中間體配套在內的完整工業體系,成為我國化學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農藥生產國,不僅能生產600多個原藥品種、100多種劑型,且環境友好型農藥已經成為行業主流。此外,我國農藥管理法規不斷完善,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產品結構持續調整優化,技術創新進步加速,行業管理進一步規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農藥產量214.8萬噸(原藥折100%),同比減少1.1%;農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2,281億元,同比增長6.1%;利潤192億元,同比增長0.5%。
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
在國家政策法規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農藥企業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再加上行業外資本的進入,農藥企業逐步向集團化、規?;洜I轉變,產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產業集中度逐漸提高,涌現出一批經濟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如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與先后收購瑞士先正達和以色列安道麥公司的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成為全球最大農藥生產公司,加快了進軍全球市場的步伐。另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數據,“十三·五”期間,農藥百強企業總銷售額提高98.6%,銷售額10億元以上企業增加60%;2020年底規上企業數量比2015年底減少136家,減少16.4%。
工藝技術不斷進步
目前,丁香菌酯、毒氟磷、氟啶菌酯、氟醚菌酰胺、哌蟲啶、四氯蟲酰胺、環氧蟲啶、乙唑螨腈、丁吡嗎啉、環吡氟草酮、二氯喹啉草酮、苯唑氟草酮、三唑磺草酮、喹草酮等14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新品種先后獲得登記,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研發推廣了吡啶、氯代三氟甲基吡啶、乙基氯化物等關鍵中間體及不對稱手性合成、催化加氫、定向硝化氯化、生物拆分等綠色新工藝,催化反應廣泛應用;微反應器等應用于企業實際生產,連續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反應風險評估應用范圍增大;農藥安全性評價GLP體系建設已與國際接軌。
產品結構持續優化
我國不斷推動農藥產品結構調整,高毒、高殘留農藥產量占農藥總產量的比例已降至0.98%,低毒微毒農藥占84.8%。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三大類農藥比例更趨合理,所占比例分別為30.7%、24.7%和35.2%。高效、安全、環境友好型新品種和新制劑所占比例明顯提升,環境友好型制劑逐漸成為主導劑型。懸浮劑、可分散油懸浮劑、水分散粒劑等環保型劑型的產品占比由2015年的14.9%提高到2020年的23.8%,乳油、可濕性粉劑等傳統劑型產品占比由2015年的53%降至2020年的39.4%。
國際競爭力正在提升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農藥主要出口國。全球市場有近70%的農藥原藥在中國生產,出口總量占我國農藥總產量的50%左右。近年來,我國農藥原藥出口占比遞減,而制劑出口比重不斷攀升,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根據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數據,2020年我國農藥出口數量(貨物量)為239.5萬噸,同比增長29.3%,增加54.3萬噸;農藥出口金額為116.8億美元,同比增長14.6%,比出口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的2019年多出口14.6億美元,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產業格局加快重構
隨著東部地區調整發展戰略及西部和東北地區營商環境逐步改善,農藥及農藥中間體企業向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的態勢明顯,并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統計,近3年,農藥行業異地投資85個項目,涉及企業73家(25家上市公司);總投資額574億元,其中投資超10億元項目21個,投資額378.3億元,占比66%。產業轉移異地投資企業較多的省份分別是江蘇省15家、浙江省5家、山東省4家,目標省份以內蒙古、甘肅、寧夏、遼寧為主。